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需要高效率和可靠的长期稳定性才能实现商业化。与钙钛矿层一样重要的是,电荷传输层及其与相邻钙钛矿层的接触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2022年4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刘宗豪&陈炜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光谷实验室吴永真团队于EES刊发具有界面锚的坚固空穴传输材料提高了甲脒-铯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认证效率为22.3%的研究成果。报告了使用吡啶锚定基团功能化的聚(三芳基胺)(p-PY)作为导电氧化物衬底和甲脒-铯钙钛矿层之间掩埋界面处的空穴传输层,以提高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基于p-PY的器件表现出创纪录的22.8%的效率(认证效率为22.3%),并在1个太阳光等效白光发光二极管阵列照明下45°C最大功率点运行1000小时后保持初始效率的97.5%,在85°C 500小时和120°C 200小时剧烈热老化后分别保持初始效率的94%和81%。





原文: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ee/d2ee0043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