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2003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先后赴香港科技大学(2008-2010)和日本国立物质与材料研究所(2014-2015)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先后入选国家优青(2018)/万人青年拨尖(2017)和国家领军人才计划(2024)等国家人才计划,入选Elsevier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2024),武汉九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是反式PSC技术路线的最早期探索者、持续创新者和产业化实践者。迄今共承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关国家级项目课题8项。担任Materials Reports: Energy,Materials Futures副主编和多个期刊编委。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太阳能材料分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2015年发表国际上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首篇Science论文和首个进表效率记录后,近年来通过研究高光热稳定的FACsPbI3钙钛矿缺陷钝化、新型分子界面材料、大面积钙钛矿涂布成膜机理、独一无二的Bi基惰性金属电极体系、构建基于多重阻隔薄膜的限域反应体系,有效提升了反式PSC的基础认证效率和稳定性。累计获得20余份第三方效率认证报告,多项认证效率超过或追平现世界纪录,并获得稳定性第三方认证。在Science(2015,2023),Nature(2024),Nature Energy(2016,2023,2025),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2023,2024,2025, 2025),Science Advances (2021)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已推向中式生产和市场应用。
刘宗豪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201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15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2016-2017年北京大学研究助理,2017-2019年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迄今,在国际专业类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Nature 1篇、Nature Energy 3篇、Nature Materials 1篇,Science Advances 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5篇,Joule 1篇等。目前,Google Scholar 引用10000余次,H指数47,1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参编英文书籍章节 1 章。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10余项,已授权专利9项。近年来,围绕“高效且稳定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揭示钙钛矿成核与生长结晶调控机制,发展了钙钛矿多晶薄膜生长方法,实现了大面积钙钛矿多晶薄膜可控制备;发展了钙钛矿多晶薄膜缺陷抑制与修复方法,解决了活性层体相与表界面缺陷态难以调控的问题,实现器件性能的提升;发展了全界面修饰与多元阻隔薄膜策略,抑制了材料与器件的衰退,实现了高效率、高稳定性大面积钙钛矿模组。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个项目。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2024)。荣获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2024)。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4)、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2020)、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0)。